为了主动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、应用型人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的新机制与新模式,激发学生在内涵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,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、实践能力、协作精神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坚持“知识教育、能力教育、素质教育”三位一体、协调发展,确立以学生为主体、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,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,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才。
二、工作思路
以学生团队建设为核心,以学生团队建设带动项目建设,以项目建设强化内涵学风建设,以内涵学风夯实基础学风。
三、建设目标
1.打造一批自主学习能力强、开拓进取、富有创新意识、影响力大的优秀学生团队。
2.取得一批有代表性的项目成果,有项目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。
3.形成“励学求是,笃行致强”富有理科特色的学风文化。
四、团队类型
1.科研团队。开展与学院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,自主完成课题的相关调研和论文撰写。
2.创新创业团队。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、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:(1)创新训练项目。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、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、研究报告撰写、成果(学术)交流等工作。(2)创业训练项目。团队中每个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,并开展商业计划书编制、可行性研究、模拟企业运行、参加企业实践、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。(3)创业实践项目。团队在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,可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(或创新性实验)的成果,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,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。
3.实践调研团队。深入市场、企业或行业开展与学院专业相关的实践调研活动,了解社会经济动态、行业发展状况及社会发展等情况,自主完成调研提纲和调查问卷设计、调研结果分析、调研报告撰写。
4.志愿服务团队。团队长时间(一般至少1年)定点开展社会志愿服务,或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自主完成服务点的联系、行动方案的制定、行程的安排、实践报告的撰写。
五、建设办法
1.学生自主组建团队,1个团队由1名队长负责,成员一般不超过5人(外院学生可参加,但人数不超过2人,且不能担任队长),团队自行挑选指导老师。每年9月下旬接受组建团队申请或改组团队申请。
2.1名学生最多可参加2个团队,1名学生只能担任1个团队的队长。
3.打破专业、年级界限,团队成员应有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,以项目为纽带,组建不同类型的学生团队。实现高年级对低年级的传帮带和专业之间的有效沟通。
六、管理办法
1.学院批准建设的团队实行项目管理,每年10月中下旬各团队申报相对应的项目,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立项。每种类型项目设立重点项目、重点扶持项目和一般项目,三类项目的比例为1:4:5。学院给予重点项目、重点扶持项目分别资助500元/项(含指导老师200元)、300元/项(含指导老师100元),一般项目不给予资助。
2.次年4月中旬学院对立项项目进行结项验收,通过结项验收的项目报销所有资助经费。未参加项目答辩,取消其立项项目。
3.获得立项的重点项目和重点扶持项目,学院推荐其参加校级相应项目的申报。